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教授董登新表示,最近的疫苗案是涉及公众健康的重大安全事件。更早之前,部分上市公司较为恶劣的污染环境行为也是涉及生态安全和公众健康的重大事件。这些违法行为都应该纳入到强制退市范围中来。此次修订是“重大违法”强制退市这个监管概念从抽象到具体的一次进步。
现状:绩差股无法退市降低市场配置资源效率
海通证券荀玉根认为,对比中美退市股票数量,过去5年美股平均每年退市约300家,退市率为6.3%,A股过去5年平均每年退市只有5家,退市率为0.3%。对比A股美股的退市制度,从指标体系来看,两者基本一致,均从定性与定量角度确定了类似的退市指标,但因为历史原因,A股退市制度更关注盈利指标,使得许多绩差股在整改期内通过各种会计手段影响利润来保住自己的上市地位。绩差股无法退市,导致A股的低成交个股数量由2005年的219只上升到2017年的840只,相比之下美股因为有市场化的退市机制,低成交个股由2005年的568只下降到2017年的320只。不完善的退市制度使得A股市场鱼龙混杂,降低了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
人民日报海外版旗下账号侠客岛认为,过去,A股长期存在“进来难,退出去更难”的老问题。去年IPO提速,今年则为“独角兽”定向“开绿灯”,上市公司数量显著增加。2017年,沪深两市共有438只新股上市,平均每个交易日2家,IPO总量占全球的近30%。但在熊市环境下,大盘指数承受太多压力。优胜劣汰,能进能退,才是健康的资本市场特征。上市公司早有退市先例,退市公司却寥寥无几,严格的退市制度如今方才“千呼万唤始出来”。今年,证监会、沪深交易所从顶层设计和执行层面完善了退市制度体系,年内已有5家公司退市,拉开退市常态化序幕;截至目前,已确定5家公司退市,其中上交所2家(吉恩镍业、昆明机床),深交所3家(银基烯碳、金亚科技、雅百特)。长远来看,中国欲打造“资本市场强国”,没有一番“猛药去疴、刮骨疗毒”的决心,健全资本市场功能难以打造,理性投资文化难以塑造。未来退市“常态化、法制化、市场化”应该成为趋势。
退市率提升非最终任务
知名财经博主郭施亮认为,对于时下的A股市场,退市率得以提升,但非最终任务。核心所在,不仅仅要实现股市上市率与退市率的均衡发展,而且还需要从本质上提升受损股民的索赔效率,不能够因提升退市率而让不明真相的股民买单。对于时下的国内市场,股民索赔本身并不轻松,且牵涉到证监会立案调查、出具行政处罚书等,从而导致前置条件的设置比较复杂,而股民需要等待的时间也是非常长的。长久下来,股民索赔效率缓慢,股民失去了索赔耐心,加上部分股民索赔维权意识不高,由此进一步降低了股民索赔的效果。退市新规逐渐完善,重大违法行为的认定逐渐拓宽等,这本身也是国内资本市场的一种进步。但,这仅仅是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一小步,而让国内资本市场走向国际大舞台、步入成熟市场的行列,仍然需要走很长的路。
或吸引长期资金入市
武汉大学法学院院长冯果认为,从具体内容上来看,将危害公众健康安全等重大违法纳入强制退市范畴,对A股市场肯定将产生积极影响,是市场建设和退市改革的进步。
华泰证券认为,退市新规对于增强市场主体活力,塑造理性投资文化,形成优胜劣汰的良好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新规下壳价值炒作、绩差股纯概念炒作的风险提升,中小盘选股应重点关注业绩扎实,具有高成长性的中小盘细分龙头。
川财证券认为, 退市制度改革有利于资本市场制度建设和长期资金入市。新规在完善重大违法行为退市制度的同时,明确对于应当退市的公司,必须按照“出现一家、退市一家“的原则,坚决维护退市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这意味着将进一步加大对财务状况严重不良、长期亏损、"僵尸企业"等符合退市财务指标企业的退市执行力度,以往通过财务报表的包装来留在 A 股市场的 ST 或是*ST 企业、以及处于暂停上市阶段谋求恢复上市的企业的难度进一步加大。长期来看,退市制度进一步完善后,上市公司违法违规行为将受到打击,重大信息披露等资本市场制度建设将得到完善,价值投资的理念将得以进一步引导,这些都有利于提振市场整体风险偏好,从而吸引长期资金入市。